忍气吞声 [ rěn qì tūn shēng ]
基本解释
受了气而勉强忍耐,不敢说出来。吞声:不敢做声。
来源
元·杨显之《潇湘雨》第四折:“从今后忍气吞声,再不敢嚎咷痛哭。”
语法
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贬义
相关包含成语
成语"忍气吞声"逐字解释参考
〈动〉
(形声。从心, 刃声。本义: 忍耐、 容忍)
同本义
忍,能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忍,耐也。——《广雅》
是可忍也。——《论语·八脩》。皇疏:“忍,犹容耐也。”
强力忍垢,吾不知其他也。——《庄子·让王》
吾子忍之。——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
小不忍,则乱大谋。——《论语·卫灵公》
< >>点击详情页〈名〉
(象形。甲骨文、小篆字形。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。“气”是汉字部首之一。本义:云气)
同本义
气,云气也。——《说文》。按,云者,地面之气,湿热之气升而为雨,其色白,干热之气,散而为风,其色黑。”
天气下降,地气上腾。——《礼记·月令》
地有气。——《考工记·总目》
望其气。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〈动〉
(形声。从口,天声。本义:咽下)
同本义
吞,咽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吞舟大鱼也。——《后汉书·杜笃传》注
吞长江。—— 宋· 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与风水相吞吐。——宋· 苏轼《石钟山记》
气吞万里如虎。——宋· 辛弃疾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
又如:吞炭(吞咽火炭毁嗓子);吞舌(闭 >>点击详情页
〈名〉
(形声。从耳,殸( qìng)声。“殸”是古乐器“磬”的本字,“耳”表示听。本义:声音;声响)
同本义
声,音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感于物而动,故形于声。——《礼记·乐记》
声依永律和声。——《虞书》
凡声阳也。——《礼记·郊特牲》
苍蝇之声。——《诗·齐风·鸡鸣》
有闻无声。——《诗· >>点击详情页